对话:秃头戈女 – 桃色策略 / 凤凰艺术 2014

“秃头戈女”策展人庸现

 

访谈录(策展人篇)

2014-09-03 凤凰艺术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继2014年4月在德国女性博物馆参加《秃头戈女 — 时差》展之后,“秃头戈女”将再赴南美洲哥伦比亚与拉美洲艺术家进行《秃头戈女—桃色策略》的对话。经过两年多的筹备,《秃头戈女-桃色策略》于2014年7月31日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艺术实践中心”(LIA)正式开幕。 “秃头戈女” 此次选择了具有拉美浪漫情结、充满“女人味”的“桃色策略”作为主题。在此,“凤凰艺术”独家对话了《秃头戈女——桃色策略》的策展人庸现女士,请她为我们深度解读。庸现特别关注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和女权。自2012年起策划了引起争议的“秃头戈女”《一个门》、《时差》、《桃色策略》等系列展览,曾于2013年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策划了《“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展。

 

凤凰艺术:你为何要策划《秃头戈女——桃色策略》这个展览?这次为什么会选在南美的哥伦比亚展出?

庸现:早在2012年第一次“秃头戈女”展,我们就开始策划纵向与国内女权联合,横向与国际交流对话。由于中国女权没有赶上风起云涌的西方60/70年代,联合社会发展类似的亚非拉女权运动便是我们发展的主要方向。

哥伦比亚作为经济发展迅速的拉美国家和中国无论在社会公平、环保以及女性权益问题上都有具对话交流的极大潜力。中国和拉丁美洲都有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长期历史,同时属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家,共同面临着现代社会转型的问题,如贫富悬殊,少数民族的权益,女性的平等与解放等问题。不同的是,中国是儒教文化,实行社会主义的计划生育;拉美地区是天主教文化,传统保守而且严禁堕胎。

此外,“秃头戈女”选择哥伦比亚还在于它的特殊社会结构:长期处于游击战和军阀割据的半战争状态。人民纷纷移居国外。据统计,战争受害者大约有600万,其中400万是女性。

历史证明,建立在单一的男性价值标准上的世界观导致无止境地攫取自然资源,暴力恐怖,战争或残酷的角逐。片面使用男性思维解决矛盾的有效性越来越受到质疑。女性用不同于男性思维的方式去关注世界问题。女性视角和女性价值取向为逐渐失衡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等关系提供另一种思路和可能性。因此,“秃头戈女”此次选择了一个似乎具有拉美浪漫情结,充满了所谓“女人味”的“桃色策略”作为主题,与拉美艺术家一起以艺术的方式共同反对暴力,(为方便读者阅读,以下文字,“凤凰艺术”简称为Q,庸现简称为A。)

 

Q:这次是不是中国艺术参展的作品部分是新作,部分是以前大家都知道的作品,比如肖鲁的《对话》?

A:没错。“秃头戈女”展览在国内有一个原则,就是尽量展出新的作品。在国际上,根据主题灵活掌握。

这次展出肖鲁的《对话》就是出于主题的需要,非常必要。首先,此作品是第一次到南美参展,其次,参加此次艺术对话的危地马拉里艺术家历井納·何塞·加林多著名的行为艺术《谁能抹煞这些痕迹?》是此次展览的一个经典和亮点。1999年,加林多以行为艺术的形式抗议前独裁者参加总统选举,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这个作品对拉美的影响和肖鲁《对话》1989年在中国产生的效果类似。《秃头戈女-桃色策略》不仅仅是“秃头戈女”集体与拉美艺术家的对话,同时也是肖鲁与加林多中国拉美经典女艺术家的对话。因此,肖鲁的《对话》是绕不过去的中国女性主义的经典范例。除了《对话》,肖鲁还展出了她最近的新作《屏蔽》。《屏蔽》既表现了中国当下网络现实,也特指女性在这个社会仍然没有机会表达发声,被社会“屏蔽”,被忽略的事实。两个时间跨度为25年的作品,代表着肖鲁最初和最当下的艺术理念。既经典又当下。

 

Q: 那这次展览中还有什么新作可以推荐给观众吗?

A: 蓝镜继波恩之后的新作《谏-2》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有突破。《谏-2》是由几百张小孩头图片组成的“祖”字,而“且”字拼成阳具形状。整个画面感觉视觉错位,它超越了人们对习惯的装置、绘画、书法作品的定位。语言新颖而简洁,是摄影、装置、观念于一体的作品。

此次李心沫的行为新作《重写百年孤独》也非常精彩。她带着西班牙语的《百年孤独》和泥土,在风雨中走到马尓克斯纪念馆前把书一页页撕下,然后装上土。这个作品,李心沫超越了多年个人伤痛的关注,完全进入了这位流亡墨西哥的哥伦比亚文学家孤独的内心世界,并在充满殖民地悲情的马尓克斯故乡书写着自己中国的“百年孤独”。

 

Q: 此次您选择了来自南美三个不同国家风格不同的艺术家,是出于什么样的艺术理念呢?

A: 首先,我们希望不仅与哥伦比亚艺术家对话,而是和拉美不同国度的艺术家对话。这三位艺术家涵盖了讲西班牙语的中美、南美,非常具有代表性。更重要的是加林多作为最著名的反独裁行为女性艺术家,具有强烈的政治、社会意义。除了经典作品《谁能抹煞这些痕迹?》之外,加林多还展示了探讨女性生命价值和拉丁美洲国家权利关系的最新行为影像《雪崩》。肖鲁遇见加林多是亚洲、拉美女性主义艺术一次历史性的会合。与加林多直接干预现实政治不同的是,阿根廷艺术家索尔·斯多尼。她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存在和女性的自觉意识。这次参展的影像作品《漂泊的心》是一个与观众互动,有趣而严肃的行为艺术。艺术家7天走遍全城的每个角落,要求路人用听诊器倾听自己心脏跳动,迫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最后,艺术家通过在地板上绘制“影子”与行人就生命存在与空间投射进行互动“对话”。斯多尼在波哥大《秃头戈女-桃色策略》现场继续了这个作品系列。

拉美大陆虽然语言基本统一(巴西除外),但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差异却较大。哥伦比亚的情况尤其特别。由于长期受军阀割据和游击战争之苦,哥伦比亚人民长期生活在不安全之中。近年来,政府军和游击队有所妥协,形成了较长时间的和平与稳定,也促成了经济的高速发展。移民海外的哥伦比亚人,特别是精英阶层,重新回到自己的家园。哥伦比亚艺术家桑德拉·帕亭的装置作品《信用担保》反映了经历长年武装暴力后形成的集体心理脆弱后遗症。艺术家用蜂蜡建立了一个488层的瓷砖,以表达暴力迫使人们离开自己的国度,留下抹煞不掉的记忆。结束流亡重建家园却如同建蜂蜡瓷砖,脆弱艰难却充满希望。

此次展览的主题为“桃色策略”。在波哥大市政府广场,中哥两国艺术家与普通市民共同做了行为艺术“桃色策略”,是整个活动的高潮。艺术家们和波哥大市民众一起把刀、枪、匕首、绳子等“武器”涂成桃红色。有意思的是,毫无人情味的令人望而生畏,杀伤力极强的“武器”变成桃色的瞬间,“武器”便不再是武器,变成了儿童玩具和舞台道具。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把监狱中的男性囚犯分成两组,一组犯人的内衣裤涂成桃色,另一组保持原样。经过长期观察得出如下结论:属于桃色衣裤小组的犯人出狱后多年,再犯罪率的百分比远远低于其他“一般”犯人。“桃色策略”在艺术和现实中都是一个不可低估的“策略”。

 

Q: 在拉美做展览的特殊性何在?这次展览有些什么特殊的体会?

A: 我们之所以选择拉美,某种意义上直接选择了挑战。而事实上也是如此,甚至比想象中更困难。

一是布展问题:在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同时辗转三大洲,我们首先考虑选择运输廉价的影像和图片作品。解决了运输问题后,却面临没有大型装置的情况,整个展场显得单调而缺乏空间感。

二是具体操作问题:办签证、买机票、运作品都非常不顺利。为此,艺术家蓝镜万里大包小包自带装置作品,肖鲁、李心沫千里迢迢带着由于超重被罚款的作品多次转机,甚至半夜在不同机场等待无数小时,之后仍然飞行30多个小时而不辞劳苦。此外,还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误会和麻烦。比如肖鲁的作品《开火》太大,布展技术要求特别高,由于对哥伦比亚很多具体情况不了解,因此十分辛苦。心沫的作品《无处告别》由于文化误会,从最初的行为图片被迫改成装置作品,居然坏事变成了好事。语言问题也是一个问题。导游书上说:“英语成为世界语的事实在哥伦比亚似乎还没有人知道。”事实的确如此,拉美世界只说西班牙语,英语在哥伦比亚基本上行不通。幸好有一位懂中文的艺术系大学生帮忙做翻译。在哥伦比亚,作为中国人我第一次意识到外国人在中国的困境:既不懂语言,也看不懂文字。

 

凤凰艺术,独家报道。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NDUwNzAwNg%3D%3D&mid=207261998&idx=3&sn=6fd985086cad12c77e89d7d727fd7a61&scene=2&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key=7c6f9eba607ea3e801b334a406a8d1212812473e905e143bb38d00d877c8451083668db31c504c5a0148475a2f4bf019&ascene=2&uin=MTA4NjI3OTM4Mw%3D%3D&devicetype=iPhone+OS8.1.2&version=16000114&pass_ticket=pdS9YhgVQ7sXk%2BhMB3TOYlfsLdZNz0pyEViGOVC5ZKoG9%2B4aLd2pDlEuzbJU4w2N&fbclid=IwY2xjawH7uGNleHRuA2FlbQIxMAABHcj-eUKtZ8Q4IT7CkrG5CQGkxtLkO5tvF-wvaYwuUdFyDALMggBOAjqKTg_aem_OYw9rYxt1v29lF9uDJt29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