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艺术史 / 李心沫 2012

中国女性主义及女性主义艺术史

文 / 李心沫

 

一、女性主义运动的早期

在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及许多其他改革者在“自然权利”理念的启发下,重视女性解放。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指出,男女虽然性别不同,但天赋权利平等。梁启超主张女性应接受教育,创办了由中国人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静园山上海女子学校。

1902年,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赫伯特·斯宾塞的《女性的权利》被引入中国,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妇女的从属》也被翻译成中文。西方女性主义开始进入中国。

1905年8月20日,《北京女子报》发行了创刊号。这是中国第一份女性报纸。

1904年至1908年间,吕碧城成为第一位女性报纸的编辑。为了支持女性解放和推动女性教育,她在《大公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包括《倡导女性教育的目的》、《对我的女性同胞的忠告》、《促进女性权利的必需品》等。

1904年9月,北洋女子学校成立,吕碧城担任教务主任。学校后来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校,吕碧城担任校长。

1907年春,秋瑾在上海创办了《中华女子报》。

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在《在新成立的国家中推广女性教育》一文和一封信中赞扬了女性在民主革命中的宝贵贡献。女子委员会成立,旨在“将政治思想传播给女性,培养女性的政治意识,争取选举权。”

1912年3月,唐国理提议成立一个女性协会,要求“女性选举权”。孙中山给予了大力支持。3月16日,中国女子协会成立,宋庆龄担任名誉主任,张默君和杨季伟分别担任主任和副主任,唐国理担任编辑部负责人。很快,成立了申洲女子学校,唐国理在此任教,并创办了《申洲女子报》,呼吁女性学习,经济独立,参与政治,并要求与男性平等的权利。

1912年3月,时任临时总统的孙中山颁布命令废除缠足。

在共和国早期,孙中山命令教育部发布《一般教育和课程标准暂行规定》,指出小学应实施男女同校,并强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

1920年,北京大学开始招收女听众。

1929年4月,二十多位女性艺术家在上海的教育部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美术展览上展出了她们的作品。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女性艺术家涌现于中国艺术界,包括潘玉良、蔡维廉、方君璧、孙多慈、关紫兰、邱缇等。她们是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产物。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许多信仰马克思主义并跟随共产党的女性成为党内领导者,并积极参与中国的解放斗争。她们的声音逐渐被压制,并在重要的反资本主义运动中逐渐消退。

 

二、1980年代后的女性主义

1949年后,毛主席提出的口号,如“男女平等”和“妇女能顶半边天”,确立了女性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发生,女性主义艺术也随之发展。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孤立政策,中国对这些发展几乎一无所知。

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改革开放政策将经济发展置于首位。市场经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观念,导致男女之间的竞争加剧,性别不平衡显著加大。关于女性主义的书籍,如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逐渐被翻译成中文。

1981年,朱虹的《美国女性作家作品集序》被认为是中国首次引入女性主义的著作。

1988年初,贝蒂·弗里丹的《女性的奥秘》,由吴怡云、丁兆铭和林无为翻译,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年2月,维吉尼亚·伍尔夫的《自己的房间》中文版由三联书店出版。

1989年2月,玛丽·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由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8年,李晓江主持的《女性研究系列》出版。

1989年,上海文学创办了一个新专栏“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女性主义批评的论坛。

1989年,孟悦和戴锦华的《从历史中成长》作为《女性研究系列》的一部分出版。

1992年11月23日至26日,首届北京大学国际女性研究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台湾及其他地区和国家的7000多人参加了会议,主要围绕四个主题进行交流:开放中的中国女性、女性与法律、女性生育与健康、女性与文化。

1994年11月,北京大学举办了《中外女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研讨会,提供了一个了解和评估中国传统及其对女性影响的论坛。

1995年5月16日至1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院组织了一次关于女性与人权的国际会议,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女性权利保护法律体系来保护女性权利。

1995年9月4日,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吸引了来自197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五个联合国区域委员会、16个联合国机构及发展计划署、12个机构和组织、26个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观察员,共计17000人参加。会议通过了《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呼吁各国政府保护女性权利,并提出“人权即女性权利”的口号。

 

pastedGraphic.png

1998年3月,约60位女性艺术家在国家美术馆举办的展览《世纪女性》中展出了她们的作品。该展览由贾方舟策展,因策展人为男性,这一展览显然从男性的视角出发,揭示了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一些问题。

1999年,廖雯在《女性艺术:女性主义模式》中详细阐述了“女性主义模式”,指出作为研究女性艺术的认知方法,它涵盖了女性主义艺术批评中所有话语模式的各个方面。她获得了亚洲文化理事会的研究项目资助,这使她能够采访一些在美国有影响力的女性策展人和艺术家。这些采访后来发展成了《不再是乖女孩:与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的对话》。这本书通过对话形式介绍这些艺术家,为西方女性主义艺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989年,肖鲁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现代艺术展览中向她的装置作品《对话》开了两枪,标志着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开始。

从那时起,女性主义艺术家逐渐进入中国艺术界,为艺术史贡献了许多杰出的艺术家,如何成瑶、陈羚羊、向京、崔岫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