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李心沫
秃头戈女 – 桃色策略
文/庸现
“秃头戈女”此次选择了一个看似充满拉美浪漫情调、极具“女性气质”,却又与自身理念相悖的《桃色策略》作为展览标题。事实上,她们并不反对女性气质,甚至积极倡导保护女性的特质与天性。“秃头戈女”的核心主张,是以不同于男性思维的“桃色策略”关注社会,并以此方式对抗不公与不合理。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拉美同属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地区,并且都曾经历半殖民地或殖民地的历史。然而,两者的文化困境却有所不同:中国面临的是后共产主义、儒家文化与消费社会交织带来的身份认同危机,而拉美则在后殖民语境下,由天主教文化与政治抗争共同塑造了武装暴力的社会现实。本次哥伦比亚跨文化对话展,除了“秃头戈女”,还邀请了来自拉美不同国家的三位艺术家:危地马拉著名反独裁艺术家丽金娜·何塞·加林多、哥伦比亚艺术家桑德拉·米拉尔达·帕亭,以及阿根廷艺术家索尔·斯多尼。
李心沫壁画《桃色策略——无暴力的生活》
本次展览以“桃色策略”为主题,呈现两大洲六位艺术家不同时期的作品。艺术家李心沫将创作大型壁画《桃色策略——无暴力的生活》,以呼应哥伦比亚社会现实,延续她在伊比利亚“秃头戈女”与波恩“秃头戈女—时差“(单身妈妈)项目中的壁画传统。此外,鉴于当前中日关系的紧张局势及对某些政治议题的沉默,她的两部作品——与日本艺术家清水共同探讨种族与民族身份的《民族和政治消失的地方》(2009),以及以“女性”视角表达自由渴望的《无处告别》(2011)——也将在波哥大迎来首次海外展出。
李心沫作品《无处告别》
艺术家蓝镜的新作《谏》与《适者生存》则探讨中国社会对女性的制度性歧视。在“女德”等伪国学盛行的当下,这两部作品尤具讽刺意味。蓝镜将中国式性别歧视的根源归结为过分强调血脉传承的儒家传统与现代功利思维的结合。她在2014年的一系列新作中不仅对传统观念发起挑战,更提出了独特而机智的建设性方案,即她所定义的“桃色策略”。
蓝镜作品《适者生存》
除了当代作品,《桃色策略》还将展出两位在中国和拉美艺术史上不可绕过的经典艺术家之作。中国艺术家肖鲁的《对话》(1989),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展”中的标志性作品,在国内广为人知,而在南美仍是一件有待介绍的“新”作品。本次展览还将呈现她的女性主义新作《屏蔽》(2014)。《开火》与《屏蔽》的并置展出,不仅是肖鲁个人心境的投射,也映射了中国当代社会与政治艺术的变化。
肖鲁作品《开火》
与此同时,危地马拉艺术家丽金娜·何塞·加林多的行为作品《谁能抹煞这些痕迹?》(1999)亦是此次展览的经典亮点。该作品以行为艺术的方式抗议前独裁者参选总统,在当时引发巨大轰动。正如肖鲁的《对话》曾在中国引发的讨论一样,这件作品为拉美女艺术家提供了独特的表达范式,对南美的社会政治意义深远。此次展览中,加林多还将展出她最新的行为影像作品《雪崩》,该作品围绕女性生命价值与拉美国家的权力关系展开探讨。肖鲁与加林多的相遇,以及“秃头戈女”在波哥大的亮相,标志着亚洲与拉美女性主义艺术的一次重要联手。
Regina Jose Galindo作品《谁能抹煞这些痕迹?》
阿根廷艺术家索尔·斯多尼的行为艺术作品《漂泊的心》则是一场兼具趣味性与严肃性的观众互动实验。她将在七天内遍访全城的每个角落,并邀请路人用听诊器聆听自己的心跳,以此促使他们关注自身的存在。最终,她将在地面绘制“影子”,与行人展开关于生命存在与空间投射的互动对话。
Sandra Miranda Pattin作品《信用担保》
哥伦比亚艺术家桑德拉·米拉尔达·帕亭的装置作品《信用担保》反映了长期武装暴力对社会集体心理造成的创伤。她用蜂蜡搭建起一座由488层瓷砖构成的装置,象征因暴力被迫离乡的人们所留下的无法抹去的记忆。结束流亡、重建家园的过程,如同用蜂蜡砌砖,虽脆弱而艰难,却也充满希望。
哥伦比亚仍是一个饱受武装暴力困扰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秃头戈女”将与当地艺术家联手,通过一场以“桃色策略”为主题的行为艺术,共同呼吁一个没有暴力、充满平等的“桃色乌托邦”。
从左至右:肖鲁,蓝镜,庸现,李心沫。
秃头戈女 – 桃色策略
策展人:庸现
联合策展人:Sandra Miranda Pattin
艺术家:肖鲁,Regina Jose Galindo, 蓝镜, Sandra Miranda Pattin, 李心沫, Sol Storni。
时间:2014年7月31日 – 8月28日
开幕式:2014年7月31日,6:30PM
地址:哥伦比亚波哥大艺术实验中心,Faro del Tiempo CRA 3A n, 12C – 98
组织:波哥大艺术实验中心,德国I O Cultural Network. e. V
Sandra Miranda Pattin作品《信用担保》
肖鲁作品《屏蔽》
蓝镜行为艺术《苹果》
秃头戈女集体行为艺术: 《桃色策略》